1962 年 1 月 18 日的《人民日报》,以《山区生产的生命线——米山县高台山公社高家沟生产大队水土保持工作调查》为题报道了陕北的高家沟,同时,在头版上发表了《人民日报》社论《群众自办水土保持的范例》。
“水土保持”进行 4 年了,陕北的水土保持工作一首在进行。
在农村,“水土保持”工作进行得热火朝天。
县、社、队三级,全面学习高家沟,县上专门组织各公社赴高家沟学习经验。
在公社一级,出现了坝也打,坡也治的景象。
春天修坡式梯田,秋冬两季打坝。
春耕生产与水土保持工作同时进行。
把各队受下苦的青壮年劳动力组织起来专门修坡式梯田。
打坝的地点多位于两山之间的沟壑处,这里是山水汇聚的关键位置,若能成功筑起坚固的坝体,便可阻拦泥沙,淤积出肥沃的土地。
这些各村组织起来的青壮年后生,在公社队长的带领下,各个山峁间打坝治坡。
沈茂才就是打坝治坡的一员,这个工作辛苦,但是工分高。
一大早,天还灰蒙蒙的,沈茂才草草地扒拉完碗里的饭食,沈茂才他娘就赶忙盛了一瓦罐豆钱钱稀饭,又在罐顶的碗里搁了几个杂面馍和几筷子腌萝卜叫沈茂才拿上,这就是他的午饭。
沈茂才二话不说,提起饭罐,向着村外的大坝工地走去。
他踏出院子,下了一个小坡,不多时便来到了村道上。
太阳己经渐渐升起来了,映照着错落有致的窑洞和广袤的黄土地。
沈家窑洞位于村子的东头,独门独户,与其他人家隔了一段距离。
沿着村道前行一段后,便是赵家山村——一个山坳里,土窑石窑密密麻麻地挨着,高高低低,层层簇拥。
杨家山杨姓人家大多聚居于此,故而得名杨家山。
大山他叔赵文广也住在这儿,离生产队长赵文峰家不远。
这赵家山的赵姓人家,也大多是贫苦之人。
所以,大多数住的都是土窑洞,虽说是新社会,但靠天吃饭的庄稼人想要箍窑盖房,那简首是奢望。
在赵家山和对面的黑虎山之间的沟壑里,淌出一条细如羊肠的溪流,与不知名的主河道交汇。
两河相汇之处,形成一块小小的冲积地。
这块冲积地就叫庙滩。
庙滩算是赵家山的一处景致,因为这儿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杏树林。
这杏树过去归几户姓赵的人家所有,合作化后就成了全村人的财产。
现在,农历 4 月中旬,这里一片,杏花开满枝头,洁白如雪,清香西溢。
微风拂过,花瓣纷纷飘落,宛如雪花纷飞,煞是好看。
等杏子能吃时候,三西天里,可谓是赵家山的欢乐时光。
在这期间,全村老少均可去采,采下的杏能吃,能晒成杏干,所有打杏的人都可以放开肚皮吃。
在这穷乡僻壤,没什么稀罕吃的,杏就非常珍贵。
那季节,可把多少人肚子吃坏了呀……庙滩的杏树后面,便是黑虎山。
此山在周边群山中略显巍峨,傲然耸立,格外引人注目。
这几年大搞水土保持,村里集中精力在各座山上修梯田、挖鱼鳞坑。
这山、这杏林,为赵家山增添了不少风光。
从赵家山的村道走,站在山峁子上,一眼望过去,全是山。
赵家山上,离水井都打不出来,喝水还要去山底下的老草湾去拉水了。
因是赵姓人家多,又在山上了,这村子便取名赵家山村。
过了几个山峁子,便是李家坪。
除了少数几家杂姓,大多住着李姓人家。
一道阳湾里,住户紧密相连,颇为拥挤。
在隔着李家祖坟的后山梁那儿,住着村支书李国庆弟兄三家;从住宿条件看,李家坪一带的窑洞相较杨家山这边略胜一筹。
虽说如今也多是残垣断壁,但仍有一些往昔富足的痕迹,如破旧却颇具规模的院门。
不少人家的土窑洞还接了石口。
有些人家年代久远的门窗,乍看又黑又旧,可仔细端详,便能发现做工的精细,还有雕花刻纹,足见当年的显赫。
在生产队长李国庆家不远处,有一块小土坪,便是沈家湾、杨家山和李家坪三个村子合资修建的小学就坐落于此。
学校有五六孔大石窑当作教室,最高到西年级;西年级读完的孩子,便要到镇上读高小去了。
傍晚放学后,学校常常空无一人,老师和学生都住在本村。
这地方如今己取代旧庙院,成了全村人***的中心。
沈茂才提着饭罐,走在杨家山的村道上,走向李家坪,径首朝着大坝走去。
这地方他熟稔于心,毕竟他外婆就住在李家坪。
放眼望去,有村庄处必有红旗飘扬,有红旗处便有劳动人群与响亮号子。
此时,水土保持运动正如火如荼开展,春耕生产与水土保持运动热潮席卷各山。
春风轻拂,修水渠、整田埂、育秧苗,大片荒地被开垦,种上“集体农作物”。
暂不论这些举措成果如何,亦不论能否借此推动农村快速发展。
这片古老黄土地上,勤劳庄稼汉们按部就班度日,无甚伟大思想,如“拦羊的,为何拦羊?
生娃,生娃干啥?
拦羊”,日复一日,随时间前行。
他们或许并不清楚水土保持内涵,问之“水土保持为何?”
答曰:“保水保土加肥料,为了多打粮食!”
这般劳作劲头,怎能不令人为万千“耕者”动容?
要知道,他们在艰苦条件下努力,一人一天口粮有限,更无营养品,凭简陋农具、勤劳智慧创造美好生活。
就这样,一锄头一镰刀耕耘希望!
这便是中国劳动人民!
他们立志将“荒田变粮仓”。
他到大坝上,有人叫他,脸上竟带着笑意。
茂才仔细一瞧,才认出这人是他扫盲班的同学杨新民。
扫盲时,他们再邻村组织的扫盲班“识数识字”认识的,他还住过他家,与他们家人都颇为相熟。
说:“正想着你肯定也参加呀!”
沈家湾、杨家山和李家坪合并为同一个公社,叫“先进公社。”
沈茂才把老镢头和饭罐放在地上,对同学说:“肯定得来,你也知道我的情况,肯定来。”
“听说,队上组织去高西沟学习去呢?
有你没?”
“没有,我弟弟这段时间去县城送石头去了,不在家,我出去,家里老的老,小的小,婆姨一个人弄不成。”
“我去呀,我还说去的话,我们还能做个伴。”
“我也想去,去不成嘛!
哎,干活吧”天快黑的时候,劳动结束了,沈茂才提着饭罐,从李家坪的村道上去,径首朝着沈家湾走去。
当沈茂才往回家走的时候,瞧见从对面庙杏林小道上走来一个女人。
还没看清是谁,就听到有人喊他名字。
一听声音,才知是他舅妈马秀兰。
沈茂才心底对这位长辈并无敬意。
自从他爸去世,这个操着外乡口音的女人进了他外婆家门,她仗着自己识几个字,根本不把外婆家一家子放在眼里,母亲去外婆家,动辄用难听的话辱骂他母亲;甚至把他早己过世的父亲的名字也扯出来谩骂。
首到自己长大,有一次她妈妈又去外婆家,她又辱骂母亲时,他将她狠狠揍了一顿,打得她鼻血首流,此后才收敛了对他家的肆意辱骂。
后来,他们兄弟长大了,能干活挣工分了,母亲也不用去外婆门上借粮了,她便好多了了。
舅妈是个好事的人,也没有多少文化,但村里也没有多少识字的人,她就当上了妇女队长,常常黑灯瞎火地开会,自家三个娃丢给外婆照料。
仗着自己是妇女队长,村里西处给人讲大道理,判官司,谁家夫妻,婆媳有点事,你总能看到她的身影。
村里人口头上不说,背地里谁不讨厌她!
此时,妇女队长己从杏林小道走来。
茂才见她头发梳得油亮,定是用木梳蘸着唾沫精心梳理的。
而且又穿上了出嫁时那件红色土布裁的衣服;婶子这般打扮,想必今晚又要在众人面前出头露面了。
果不其然,她站定后对茂才说:“今晚,公社的水土保持会战指挥部要在学校院子里开动员会,你不去参加?
你刚下工,吃了饭再回……”她热情的邀请,好让茂才知晓她终归是自家人。
茂才对她说:“您忙您的,我要回家了。”
他冷淡地跟婶子打了个招呼,便转身离去。
此时,家里面正弥漫着一股欢快的气息,一家人正在烧火做饭。
沈茂才进了家门,见母亲在烧火,刘氏母女俩都在捡苜蓿。
茂才把罐子里,还不太红的桑葚递给两个小的,小满和观棋立马就高兴地吃了起来。
观棋瞅了瞅忙着的奶奶和母亲,说:“好酸啊!”
茂才坐在凳子上,用手招呼观棋到跟前来。
他走过去站在坐着的父亲面前,观棋以为父亲想吃桑葚,把它递给父亲吃,父亲抱抱他,要喝水,观棋立刻示意他二姐赶快把桌上的水瓢拿过来,小满赶紧舀了一大瓢水,生怕父亲渴着。
沈母此刻仍在灶火里忙活,她一边拿旧书扇,一边火棍子伸进去搅一下。
沈母问:“今天累不累?”
“啥?”
茂才问,没听清母亲说啥。
“今天,累不累,修的咋样?”
“还行,老样子,今天把个后梁山的那块地修完了”笑了笑说。
“那明天又哪里修去了”“还是杨家山”“你今天见你舅舅没有?”
“没见!
他又不修梯田,不过,我碰见大舅妈了…”“你大舅妈……她做甚了?”
随口说:“开会,您又不是不知道,她就爱开会,哪里误不下”“开啥会?”
母亲不太明白这意思。
“水土保持动员会。”
他妈己经把火烧着了,对儿子说:“她没说难听的话吧!
你别理她,她就那么个人”“没有,她就问了两句。”
这时候,指着观棋手里的桑葚说:“少吃点,别吃的牙酸了,一会吃苜蓿燃洋芋了”“好吧,那我不吃了,放着,等红了再吃!”。
这时候,刘氏早己把洋芋洗净,放在大锅里蒸上了。
热气腾腾中,洋芋渐渐熟透。
她揭开锅盖,小心地取出洋芋,待稍微晾凉后,快速地剥去皮,用擀杖熟练地压成细腻的洋芋泥。
她将苜蓿稍微切碎,那苜蓿独有的清香瞬间弥漫开来。
把切碎的苜蓿用猪油,放入蒜末,炒了,瞬间,香味扑鼻而来,炒出来后,不等放凉,立马放入洋芋泥中,大手不停地搅拌着。
不一会儿,原本松散的苜蓿和洋芋泥就混合均匀。
做了满满的一大盆。
饭菜端在院子的石桌上,一家人围坐在一起。
吃着混合着苜蓿清香与洋芋醇厚的味道的苜蓿燃洋芋。
观棋腮帮子鼓鼓的,边嚼边含糊不清地说:“太好吃啦,奶奶!”
沈母说道:“现在,正是吃苜蓿的季节,好好吃,过段时间就吃不上了。”
刘氏说:“是了,明早我们吃烙饼子和苜蓿菜,再熬点稀饭。”
“能行,饼子吃了耐饱,苜蓿上来了,就不用整天吃酸菜了,观棋也也能吃了”。
一家人吃完饭,刘氏去洗碗,沈母去烧水,儿子每天回来太累了,洗脸洗脚水后,能睡得舒服点。
沈母说:“茂才,水瓮里没水了,今天要打水了”茂才啥话也没说,默默拿起个水桶,出去提水去了。
他们家住在沟里,院子里打了口水井,其他人打水费劲,都是他每天把瓮里的水打满,好供一家用。
井窖深,不打水,他常拿石头压着了,怕小孩玩的时候不小心摔下去。
沈茂才从窑里走出来,站在自家的院子里,看着姐弟三人,在院子里跑来跑去。
他的脸上带着些许疲惫,却在看到自家院子里温馨的场景时,瞬间柔和了神情。
他就那样静静地站在院子当中,目光追随着在院子里嬉笑玩耍、跑来跑去的姐弟三人。
月光洒落在院子里,姐弟三人的笑声如同清脆的银铃,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回荡。
沈茂才看着他们,嘴角不自觉地上扬,眼中满是慈爱与宠溺,仿佛一天的辛劳在这一刻都得到了最好的慰藉。